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alibaba3100,(https://xueqiu.com/1426405540/303049396)
(一)
十五句佛学经典偈语:我执,痛苦的根源
网页链接
佛曰:我执,痛苦的根源。佛学认为,执念是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,若放下心中那份执念,人生自会坦然。
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执念,或是对物质的渴望、或是对地位的追求,亦或是对某种身份的坚持。执念是一把双刃剑,用好则是有利的武器;用不好则遍体鳞伤。适度地拥有执念,我们才能以平和的态度面对生活,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,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痛苦。
一、佛曰:我执,痛苦的根源。
大意:执念是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,若放下心中那份执念,人生自会坦然。
二、一念离真,皆为妄想。
大意:若我们的心念偏离了真实和本质,那么所有的想法和行为都会成为妄想,随之而产生落差感,进而引发烦恼和不满。
三、念念无相,念念无为,即是学佛。
大意:消除一切执念和作为,便能达到一种无为的状态,从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。
四、息念忘虑,佛自现前。
大意:只要放下心中的杂念和忧虑,便能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清明,佛性自然会显现。
五、佛曰:不可说,不可说,一说即是错。
大意:佛理本体是广大无量的,没有语言可以表达出来或传授,一切只有自觉悟,所以是不可说不能说的。
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
六、诸行性相,悉皆无常。
大意: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,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,因此一切法(即现象或事物)都是无常的。
七、凡夫取境,道人取心,心境双忘乃是真法。
大意:普通人容易被外在的环境所左右,迷失内心;而修行人则能超越环境的影响,把握内心;达到心境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。
八、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,心作心是。
大意:通过修行和实践,使个人的心达到一种类似于佛的境界,实现精神的觉醒和超越。
九、心生种种法生,心灭种种法灭。
大意:一切思想、行为和现象都是由心而生,当心寂灭时,那些杂念也随之寂灭。
十、一切法相,皆是假名,本来即非,盖生即无生也。
大意:世间万物所呈现出的各种形态和现象都是人为赋予的假名,它们并没有固定的、永恒不变的本质,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无生的,因为它们都是因缘和合而生、因缘离散而灭的。
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
十一、若能转物,即同如来。
大意:若一个人能超越物质的束缚,达到不被外界所左右的境界,那他就与佛陀的境界相同。
十二、若欲无境,当忘其心,心忘即境空,境空即心灭。
大意:若想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,便要忘记自己的主观愿望,主观的心愿没有了,也就没有外界环境的影响了。
十三、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
大意:超越言语和思维限制的智慧,通过直接体验和内在的觉醒来达到对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。
十四、真心应物,不生分别。
大意:我们应该以真正本心对待万事万物,不能因为自己的偏好或者外相迷惑产生分别心。
十五、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
大意:今生的遭遇和享受,是前世行为的直接结果;而未来的命运和结果,则是今生行为的直接结果。
(二)
佛曰:我执,痛苦的根源。佛学认为,执念是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,若放下心中那份执念,人生自会坦然。
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执念,或是对物质的渴望、或是对地位的追求,亦或是对某种身份的坚持。执念是一把双刃剑,用好则是有利的武器;用不好则遍体鳞伤。适度地拥有执念,我们才能以平和的态度面对生活,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,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痛苦。
一念离真,皆为妄想。
佛学认为,若我们的心念偏离了真实和本质,那么所有的想法和行为都会成为妄想,随之而产生落差感,进而引发烦恼和不满。
在生活中,我们要时刻观照自己的心念,不要让自己迷失在虚幻的妄想中,而应当努力回归真实的自我。这样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,更加清晰地看待世界。当我们的心念与真实相符时,我们才能减少生活中的烦恼和不满。
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
念念无相,念念无为,即是学佛。佛学认为,消除一切执念和作为,便能达到一种无为的状态,从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。
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没有固定的自性,每一个心念都不应该陷入对现象的执着,要学会看透事物的本质;每一个行为也应该是出于无为的心态,不执着于结果,顺应自然,随遇而安。放下执着,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,方能达到解脱的境界。
息念忘虑,佛自现前。
佛学认为,只要放下心中的杂念和忧虑,便能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清明,佛性自然会显现。
《华严经》有言:一切众生,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执着,不能证得。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蕴含着佛性,但由于我们陷入无尽的妄想和执着之中,阻碍了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本真状态。若我们能平息心中的杂念,忘记无谓的忧虑,佛性自然会在我们的心中显现。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
凡夫取境,道人取心,心境双忘乃是真法。佛学认为,普通人容易被外在的环境所左右,迷失内心;而修行人则能超越环境的影响,把握内心;达到心境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。
修行之道,并不是简单地逃避外在世界,而是学会在心灵与环境之间找到平衡。能忘记对外在环境的追求,又能忘记内心的执着,这样才能体会到生命中真正的自由和宁静,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谛,实现内在的平和与自由。